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句娘炮,剥夺了多少男孩温柔的权利

酸酸姐 脱氧核甜 2021-04-01

不知何时起,担心青少年男性越来越“娘炮”,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焦虑。

著名演员吴京在一次采访中曾被问到:如果你儿子娘炮怎么办?

吴京不假思索地说:大嘴巴子抽他!

吴京的回答虽然激烈,但可能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舆论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少年娘则国娘”、“娘炮误国”的高度。

今年两会,又有政协委员站出来说,要警惕一些影视作品伪娘化,警惕追捧小鲜肉,警惕青少年失去男人该有的阳刚之气。

话题瞬间蹿上了热搜,阅读量飙到2.5亿。

这早就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类似的提案,一个月前教育部关于“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也在网络上引发了极大的讨论声浪。

借此机会,酸酸姐想跟大家好好唠唠“娘炮”这件事。


瞧不起小鲜肉?醒醒吧!
对“娘炮”最大的攻击,通常来自于:他们的身体过分较弱,缺乏男性力量。
但代表口中那些“误导青少年”,打扮精致的影视明星小鲜肉们,真的不如普通男性“阳刚”吗?
有一档叫做《不服来战》的节目曾经做过这样的挑战:邀请一些素人男性,来跟他们瞧不起的小鲜肉们比体能。
比赛开始前,几位素人男性都十分自信,看到主持人给出的小鲜肉照片,纷纷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他们会打篮球?快别逗我了。
主持人问,如果跟他们1v1的对战,大家觉得自己能赢吗?
几位采访对象纷纷表达了充分的自信。
“虽然他比我好看,当然我并不这么觉得,但我一定能打爆他”
“我能赢几个,取决于我想怎么虐他”
挑战项目以体能为主,素人眼中的花瓶“小鲜肉”,自然是柔弱娇气,体能被自己完爆。
然而,一轮挑战下来,自信的男孩们气喘吁吁,成绩却一个个败给了自己嗤之以鼻的“小鲜肉”们。
对此,他们并不觉得是自己体能弱,反而找到了各种借口:篮球是团队协作的运动,体能没有那么重要。
甚至埋怨起了道具和地板。
得知小鲜肉折返跑比自己少用11秒,一位大哥边喘边信誓旦旦地说:
——他可能就是个比我矮点,然后体重比我轻点。
——他比你高。
——那他比我轻,我觉得这个折返跑最重要的就是体重。
倒不如上面埋怨地板的这位大哥,沉默半晌后说:“是吗,可以可以。”
虽然艰难,倒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在这里讲这个节目的意思,倒不是想嘲讽这群男孩“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而是想说,外表打扮只是一种审美取向,外表精致并不意味着身体娇弱,反过来也是一样。
而那些看上去精致好看的小鲜肉、“伪娘”们,运动起来,也许比你更“阳刚”。
有人比你精致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精致的人还比你体能更好。


啥是阳刚之气?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要反驳了:我们说的阳刚之气,不仅仅是体能好。
那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阳刚之气?
上个月,教育部回复《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针对“青少年女性化”给出的应对策略是加强体育教育、健康教育。
阳刚之气=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
这次热搜的采访中,张树华委员的原文表述是:男人应该有的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中国的青少年应该是健康、阳光、向上、奋勇拼搏的男人形象。
阳刚之气=健康、阳光、向上、奋勇拼搏等积极向上的品质
张树华委员的发言火了以后,微博上出现了另一个热门话题,叫做“你如何看待娘系男生”。
有网友说,自己曾经有个男实习生,每天上班妆化得比她还全。但又一次项目出了点问题,这位实习生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他阳刚还是不阳刚?
电视剧《红色》里,张鲁一所扮演的角色,说话声音柔弱,性格隐忍退缩,整天提着菜篮子就想着回家做饭,却倾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爱人,设计护送中共药品离开上海。

他阳刚还是不阳刚?
还有网友说,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有一位“女装大佬”,总是因为女装被学校约谈。有一次运动会缺后勤人手,年级长在群里呼吁男生们做志愿者,结果群里一片死寂。后来这位网友去了场地,才发现女装大佬正在场馆帮忙。
这位女装大佬,他阳刚还是不阳刚?
如果上述这些人都不阳刚,那什么是阳刚?像年级群里的其他男生一样对班长的请求冷漠?还是像挑战“小鲜肉”失败的那些男士一样,傲慢自大、推诿责任?
如果他们都算阳刚,身体健康,内心热情、有担当就是阳刚,那为什么“女性化”就意味着没有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
如果说男性青少年健康、阳光、向上、奋勇拼搏,才能代表“男人的形象”,那在同样的学校里,我们就不应该教导女孩们健康、阳光、奋勇拼搏吗?
“女性化”,怎么就成了一个污名,变成了一个讨嫌的形容词了呢?
归根究底,这还是一种性别歧视。

因为性别歧视带来的悲剧,还少吗?
事实上,这样的观念,不仅歧视了女性,更是对很多男性直接造成伤害,甚至助长了校园霸凌。
简单回想下,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个男同学:
由于他表现出某些所谓的“女性特质”,或许是长相秀气,或许是性格温柔,而被同学们称作“娘娘腔”,倍受欺负。
有一类校园欺凌,叫做“基于身份认同的欺凌”,通常由歧视和欺凌共同构成。
当男性和女性被当做两个特征完全不同的性别标签,任何人只要表现出所谓“男不男,女不女”的特质,都会在群体中被视为异己,遭到打压和排挤。
这种基于性别身份认同的欺凌,在校园里从未断绝。
奇葩说辩手希瑞曾经跟大家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他特别爱跳皮筋,但这显然是女孩子们通常爱玩的游戏,他因此受到了不少同学的嘲笑;
到了初中,他换了个学校,也不再喜欢跳皮筋了,原以为一切都会变好。然而,由于青春期变声比别人慢,“看着不娘了,但听着很娘”,他还是被嘲笑了。

微博网友@pettirosso_说自己从小因为性格温和,被男同学嫌弃“娘炮”,被欺负到至今都害怕跟男生相处。
直到长大后,有朋友告诉他:“我在你身上学会了温柔”,他才从自我怀疑中走出来,认识到原来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还有许许多多更加令人痛心的故事。
蔡依林有一首歌,叫做《玫瑰少年》,歌词讲的就是中国台湾一位因为行为举止“娘”,而被欺凌致死的少年。
男孩名叫叶永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永志的老师找到妈妈,说永志总喜欢做女孩子做的事情,让她带他去看看医生。
结果心理医生告诉妈妈:你的孩子很正常,那些觉得他不正常的人,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妈妈也觉得永志很好,他温柔体贴,会照顾疲惫的家人、每天给妈妈按摩。她身边的朋友都羡慕她:你的一个孩子,胜过我们的三个。

然而,上了中学的永志开始被那些“真正不正常”的人的欺凌。
叶永志开始不敢在课间去厕所,因为男同学嘲笑他“娘娘腔”,总是趁他上厕所时强行脱掉他的裤子,检查他是不是女生。

他给妈妈写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你要救我,有人要打我。妈妈找到学校反应,结果老师们并没有作出任何处理。
遭遇意外的这一天,他照旧避开课间,在下课前5分钟去厕所,结果厕所里的积水没有及时清理,叶永志滑倒,后脑勺直接撞击地面。
等到被发现时,永志口鼻血流不止,整个人躺在血泊中。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永志没有尿尿的权利,他们就是这样逼死他的。”叶妈妈说。
叶永志做错什么了呢?
他不过是声音尖细,喜欢唱歌,是合唱团里唯一的男生,他不过是不喜欢打游戏,不爱与男生玩……
如果说他有错,那他唯一的“错”,就是不符合人们对“男性气质”的期待。
顺从天性做自己,难道是一种罪吗?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有人说,男女天生有差别。男孩天生爱动,女孩天生文静;男孩天生果断,女孩天生温柔;男孩该有男孩的样子,女孩该有女孩的样子。
但这是真的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自证预言。意思是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导致预言成真。
两性的差异并不完全是天生产物,而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社会预期的影响。
女孩喜欢玩芭比娃娃,男孩喜欢舞刀弄枪;女孩爱穿粉红色,男孩爱穿蓝色……这些都是社会给予的规训。
父母和老师们在为孩子选择的时候早已经在潜意识里加入了带着刻板印象的预期,培养出的孩子,又再次“佐证”了刻板影响。
事实上,早在1964年,西方学者罗西就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人格特质。而此后中西方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双性化者在心理健康、自尊、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优于性别典型者。
教育应该关注的,不是男孩应该怎样、 女孩应该怎样,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不否认男女之间由于不同的生理结构,有天然的差别,但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天壤之别。
我们不应该给性别下定义,以性别划分教育,而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个体的选择。
叶永志的悲剧,最终直接促进了台湾《性别平等教育法》的颁布。
法案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性别地位平等: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特质或性别认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待遇。
性别不再、也本不该有第一、第二之分,“女性化”也不该是一个贬义词。
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而不是某个性别的人。

 

参考文献:

1.石艳.基于身份认同的校园欺凌的表现形态与发生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10).24-30

2.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7, (6).224-228

3.刘秀丽,郭庆童.因性施教,构建“完整的人”——西方性别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7,(3).5-7

4.性别平等教育法施行细则. 

https://code.fabao365.com/law_34823.html

文|酒石酸    编辑|浓硫酸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